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知识和真情浇灌祖国的花朵,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是教育学院(师范学院)2016级师范专业黎盈君一直以来的梦想,她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师范生,需要练就一身教学技能,从粉笔字到口头表达再到说课,还要有其他方方面面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做好教师这个角色。
2019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取得这个好成绩,对她来说,更像是一种水到渠成,“悠然见南山”的惊喜。
连续三年参加莞工青年杯辩论赛、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第十一届中辩联赛等比赛,和校内外队伍同台竞技,作为辩论“达人”的她一开始接触辩论时,显得十分“痴狂”。
第一次参加演讲比赛时,黎盈君一有时间就进行练习。晚修下课时间,没有课的下午,甚至是校道走路的时候都在熟悉、背诵稿件。准备充足的她,在比赛的舞台上发挥顺畅,一路过关斩将挺进了决赛。那一次成功的经验给她十足的动力,也让她有勇气去不断尝试新的领域。
在加入学院的辩论队后,她便作为选手参加校级的辩论比赛。在备赛的一个月里,黎盈君将所有空余时间都用于查资料看论文,写稿念稿,打模拟赛。特别是准备决赛时,由于题目是人工智能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她与队友们特地联系到校内外的老师和专业学生进行咨询,翻阅相关书籍,改稿无数,为决赛辩论准备充足的“养分”。
热心的黎盈君在课余时间为学弟学妹指导辩论赛还有分享辩论知识和心得,辩论队一年一年壮大,在辩论队里的每个人都有深深的归属感,留下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和她一起打辩论的队友刘小燕回忆起曾经并肩战斗的时光时说,“黎盈君作为一辩,做事有规划,从准备辩题到写稿再到正式打辩论都严谨认真,是一个特别值得合作的队友。”
除了锻炼表达能力,黎盈君还勇于打破专业的边界,参与到创新创业比赛中。自大一开始,黎盈君便参加攀登计划、挑战杯、互联网+等创业比赛。由自己的专业出发,她组建团队成立“见字如面汉字文化教学中心”团队,这是一个专注于指导中小学生了解汉字文化,掌握汉字书写技巧,培养汉字书写能力的三笔字教学机构平台。
黎盈君团队秉承传承中华文化的理念,将多媒体技术与汉字文化相融合,研发出一套成熟、有特色的”互联网+教育“课程体系。备受小孩子喜爱的“每日小故事”活动,新颖有趣,倾注了她们的心血。
制作精良的视频和文字背后,是团队一遍遍不厌其烦的录制和打磨。从落地实施到积累一定资金,无论走了多远他们都不会忘记公益的初心,所有开发的课程全部无偿奉献给边远山区的孩子,以教育扶贫的方式助力扶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
在带队老师郑陶凌的心目中,黎盈君是一个积极进取,勇于挑战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不断挑战各种比赛,这些经历促进了她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使得她在全省创新创业大赛中以严密的逻辑思维、流畅有序的语言表达和独特的视角等突出表现,为创业团队增添荣誉。
“有一次团队在准备比赛的时候,因为时间很紧急,需要一起熬夜修改项目策划书。原本她是要保证自己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但是盈君还是坚持跟我们一起熬过来。对于她负责的事情,她绝对都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完成的。”这是队长翟梓婷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她说要向盈君看齐,学习她的自律。
参加众多实践的黎盈君,在学业上也有优异的成绩,平均绩点4.1,连续三年成绩年级第一,连续两年获得一等奖学金,优秀大学生称号和国家奖学金。“如何平衡比赛和学习,最重要的是提前规划,按部就班地完成计划单内容。” 就是她在在繁忙的学业与生活中有条不紊,游刃有余的秘诀。
四年下来,黎盈君渐渐摸索出一套高效的时间管理术。“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是她时间管理的核心。四年来她一直保持着晨读的习惯,每日早起练习普通话和英文,还能有饱满的精神面对一日的安排。
疫情期间,为了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的内容,她带了两箱专业书籍回家,还特地从图书馆借了13本严歌苓的作品,一一用心研读。
有时候一写毕业论文便是一天,即使窗外都是噼里啪啦装修的声音,黎盈君也可以做到身居闹市而自辟宁静,七八个小时都安静地坐在书桌旁,看文献,构思框架,画思维导图。
杨绛曾说,很多时候我们年轻人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了。“提前思考好自己要走的路,当你犹豫迷茫的时候,那就去抓住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沉浸去做就对了,去尝试,多试错,不要怕犯错”。这是黎盈君回顾四年生涯最想告诉师弟师妹的的经验。
对于黎盈君而言,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在收获各种奖项之后,她将继续努力,砥砺前行。目前,她正准备为五月份的莞城中心小学实习做准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黎盈君离着成为人民教师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这里有你关注的#
文字来源 | 王辛翼
图片来源 | 受访者提供
图文编辑丨利晨慧
责任编辑 | 蔡耀蔚 辛承祚